一、体育高职院校学生体质现状
根据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以我院学生为样本,根据抽样调查学院2015—2018年三年的体质测试数据,发现学生的体质呈缓慢下降趋势。
二、结果与分析
研究得出,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因素
1、大学生沉迷网络与游戏
经过调查,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受过专科、本科教育的网民占比分别为8.7%和9.9%。在调查的310位体育高职学生中,玩游戏的占72.9%,每天花1~2小时上网的占24.52%、花2~8小时上网的占62.26%,觉得网络游戏能带来快乐的占78.39%,每天会上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占91.61%。
调查显示,网络与游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学生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网络娱乐,他们的学习时间和运动时间会被占用。他们的自律性与自我约束力不强。首先,这些学生经历了高考的沉重压力,来到大学获得释放,没有了高强度的学习目标,便不再主动去运动训练,每天享受于网络与游戏的娱乐中。其次,高校对学生管理都是开放模式,对学生管束放宽,加上环境的影响,如果学生自觉性较差,会出现学生不去运动、不愿运动的现象。沉迷游戏与网络中,会麻痹人的大脑,使人惰性显露,对运动的欲望降低了,花在体育训练的时间大大减少了;长期如此,身体运动机能下调,免疫力也会减弱,学生体质自然会下降。
2、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调查发现,对于体育课堂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占27.1%,认为体育技能课程强度应该降低的学生占18.71%。在体育高职院校运动技能课堂上,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强,仍然存在缺课、迟到、玩手机、不运动现象。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直接影响了运动技能课程的效果和作用。局部不积极现象会带动整体。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约束的能力,关乎体育技能课堂的整体氛围,也关乎学生身体素质的水平。学生认为对于课堂教学过于乏味而产生厌倦与逃避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学生体质的提升源于外在身体锻炼和内在心理驱动,想达到体质提升的效果,首先需要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训练,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乐趣;整体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发挥预期效果。
3、大学生生活习惯不合理
据调查,晚上24点后睡觉的学生占39.68%,23~24点睡觉的占48.39%,作息时间不协调的学生占44.19%。经常晚睡的学生也占比较大。显然一部分大学生的作息规律相当不健康。经校医反馈,因病就诊的学生多数是因为生活习惯和卫生不合理所导致,由于生活习惯引起的疾病发生率为感冒76.45%、发烧26.45%、咳嗽44.19%、无食欲25.81%、头晕27.1%。综上,反映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对体质健康有较大负面影响。走访发现,在体育高职院校中,男多女少,一些学生宿舍的卫生环境非常差,宿舍环境的卫生问题相当严重。个别学生有抽烟、饮酒、饮食不当等习惯,例如喜欢吃路边小贩食品,这些习惯对于学生自身的体质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二)学校因素
1、教育体制
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特别是中学阶段,接受的以应试教育为主,高考的备考,文化课占据了大量时间。学生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特别地少,即使是体育生也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集中训练,起早贪黑,特别辛苦。学生的体质在中小学期间,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逐渐形成一种偏低水平。在不同地区,农村与城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学生,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水平也是有差异的,这也造成不同地域学生体质的高低差别。上了大学以后,每天的课程量已经很少,教学更注重质量而非时间,因而体育技能课堂上的集中训练时间会减少。
2、学生校园活动中体育锻炼时间比重小
通过问卷与访谈,得知学生每天课余时间不运动的占13.87%、运动1小时以内的占35.16%;平日待在宿舍12~15小时的学生占74.84%;课余时间用于上网、学习、娱乐、社交、恋爱的时间分别占76.45%、53.23%、68.06%、58.71%、32.26%。参与过校园活动的学生占60.97%。可见,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被非体育活动占用了。体育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比赛、创新创业实践。丰富的大学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了学生参与,他们便会减少在枯燥辛苦的运动训练上的时间。学生忙碌于其他校园活动,没有更多心思参与体育运动,对于体育训练的热情有所降低,学生的课余运动训练得不到充足的时间保障,身体素质慢慢变得与常人相近,体质也会有所降低。
3、体育高职院校教育趋向就业导向和综合能力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知识与技能双向培养的教育模式。在体育高职院校中强化了理论教学,教学更注重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文化加技能双向培养,面向企业,以学生就业导向,定量、保质培养人才。更注重学生就业,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技能,而不是单一培养运动技能,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要求有所降低。高职院校重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就业型专业人才。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背景下,高校对于学生的训练标准和难度也有所降低,学生的体质水平也相对偏低。体育高职院校学生体质下降与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有一定联系。
(三)心理与社交情感因素
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高考失落心理,受家庭和社会评价影响,心理上会存在一些迷茫与自卑。一些学生长期压抑或得不到释放,会形成一些心理问题。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同时,间接使一些学生堕落学业,每天以消遣娱乐打发时间,不去体育锻炼,也不注意身体,最后导致心理和身体素质双重下降。
(四)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体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据调查,发现体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受家庭因素影响而选择运动的占50%左右。从小受家庭因素影响,学生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和热爱程度有很大差距。在访谈的学生中,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于体育的重视和热爱往往比农村的学生高;父母热爱运动,学生也热爱运动;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从小接触的体育活动更加丰富;文化程度高和家庭关系民主化的家庭里,对学生从小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更加重视,也愿意投入更多金钱和时间用于学生的体育训练和技能培养。这些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本身所获得的体育资源是非常有利的,这些学生从小培养体育兴趣,也会很主动参与运动。
(五)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性、规范性与体育场地因素
调查显示,有23.87%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训练是不规范的,有52.26%的学生运动训练较为规范。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不规范不科学的训练不仅导致训练效率低下,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这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体质大幅下降,运动训练呈低效率状态。
体育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十分有限,体育学生的比重相当大,人均体育场地资源相当有限。仅教学用地占比就很大了,有些体育场所还对外开放,或者开设公益性俱乐部。对于学生能使用的场地资源相对减少,学生课余主动参与训练的时间也会有所减少。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体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体质下降问题的原因,为了促进“三全育人”模式的发展,研究团队提出以下建议:
1、全过程育人:从时间和学生角度,贯穿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开展育人
一是规范引导大学生沉迷网络和游戏等现象。高校采取措施正确引导大学生走出网络,走出宿舍,运动起来。开展趣味活动、户外拓展运动等。二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课堂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增强课堂氛围的活跃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性让学生自主轮流参与管理课堂,以学生带动学生。三是加强对学生管理,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宿舍进行改善、定期检查,加强宿舍卫生管理,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构建“三全育人”理念的学生管理信息平台。四是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进行运动训练。体育技能教师要观察和发现学生运动方式是否规范和正确,学校在校内体育场所、健身房等地设置运动顾问、健康咨询等窗口服务学生。
2、全员育人:从学校层面,落实学校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负有的育人责任一是加强体育技能课堂的规范性,提升运动训练的效果。
健全体育技能课堂考核与监督机制,加强对体育课堂的巡查和管理力度,完善教师在体育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建立学生反馈平台。二是学生管理部门积极推动学生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学生处、辅导员团队、教师要积极推动学生多参加体育赛事活动、趣味运动会等,协调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建立各部门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升学生工作水平。三是加强教学与就业导向机制,推动学生体质提升与就业能力双向培养。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制定提升学生体质的方案,同时采取学生就业技能培养的措施,实现双向育人。四是学校场馆部门需加强体育场地维护、场地科学利用、健全场地使用机制等,尽量为更多学生提供运动的机会。
3、全方位育人:从心理情感、家庭、社会文化、环境等角度,面向学生全面发展开展育人一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心理和社交问题。
通过开展体育活动、班级团建增强学生社交情感,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健全学校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对学生心理的监测与纠正机制。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与体育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关联机制。二是加强与学生家庭沟通,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学校要密切联系家长,保持与学生家庭的沟通,时刻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及时反馈与控制。三是关注不同地区、民族的学生思想情况、生活习惯、饮食文化,健全学校的服务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生活上的关怀与便利。四是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学校积极发动学生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与体育企业交流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