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育人典型  课程思政  志愿服务  理论园地  他山之石 
理论园地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育人典型 
 课程思政 
 志愿服务 
 理论园地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三全育人>>理论园地>>正文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2020-06-18 10:58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一所学校课程体系科学与否,课程管理水平高低,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效能的重要指标。课程思政作为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战略举措,是对课程育人作用的理念回归。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与专业能力培养之中,为学校课程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理念指引。以课程思政引领学校课程管理创新,要求学校不断改进课程管理体制机制,提升课程管理水平,在课程规划上突显育人中心地位,在课程实施上打造“全学科育人”教学体系,在课程评价上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


一、在课程规划上突显育人的中心地位

课程规划就是按照国家要求,结合学校特点、学科特色、学生发展的需求,对学校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以课程思政引领学校课程管理创新,需要在课程规划上突显育人的中心地位。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办学育人的大视野观照学科的发展,把课程规划出发点放在育人效果的达成上,坚持以“三全育人”指导课程规划,走好课程管理的“最初一公里”;创新课程设计编排,把“育人本位”贯穿课程编排设计始终;彰显课程内容体系的价值塑造功能,以之统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1) 要坚持把“三全育人”作为课程规划的出发点

“三全育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强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任务。2018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019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做好学校课程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校在课程规划中落实和体现课程思政,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指导思想层面牢固确立“三全育人”观念。课程规划不仅要把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以课程的方式呈现出来,更要彰显课程内容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要着眼课程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相契合,以优化课程设置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后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要在课程计划编排上牢牢坚持“育人本位”

长期以来,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时更多是从“学科本位”出发的,旨在通过构建一套基于学科需要、符合学科标准、体现学科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注重课程设计的“学科合法性”,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要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二元对立、条块分割,解决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未能有效衔接的问题,从而实现课程内容本身育人功能的最大化。以课程思政引领学校课程管理创新,需要在课程计划编排上牢牢坚持“育人本位”,真正破除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人为壁垒。这种“育人本位”并不是对原有“学科本位”的代替与否定,而是对“学科本位”的提质与升华。“育人本位”进一步揭示了“学科本位”内在具有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是“三全育人”的本质体现。课程设计编排管理部门要更新课程观念,切实树立“课程育人”的工作导向,充分考虑教师的授课感受和学生的学习诉求,力求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设计上既做到符合学科专业知识传授要求,又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3)要在课程规划中彰显课程内容的价值塑造功能

一般而言,任何一门课程都天然蕴含着真善美的因素,都具有教人求真、向善、崇美的价值塑造功能。课程思政就是专业课与弘扬真善美结合的集中体现。以课程思政引领学校课程管理创新,要在课程规划上不断彰显课程内容的价值塑造功能。学校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按照分层分类分阶段的基本原则,注重课程的开设次序符合学生认知和审美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及时修订改进课程内容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真正把学科内不同层次课程的德育元素挖掘出来以服务学生成长。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要在课程体系规划时注意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与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二、在课程实施上打造“全学科育人”教学体系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和落到实处的过程。以课程思政引领课程管理创新,既需要革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计划,更需要紧紧抓住课程实施这一重要环节,打通课程管理创新的“最后一公里”。为此,要科学把握理想预期与现实效果的内在张力,探索提升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树立“全学科育人”理念,充分挖掘各学科育人元素,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探索构建“全学科育人”教学实践体系。

(1) 探索构建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课程实施方案主要是以宏观指导纲要和课程计划为根本,基于各个学科的知识系统和教学内容所制定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案,是各学科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和落实课程计划的“操作手册”,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案课件等。

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一方面,需要构建“全学科育人”的课程实施方案。“全学科育人”,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充分挖掘和彰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思想政治元素和育人功能,紧密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还要探索构建全过程育人的课程实施方案。全过程育人就是要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以其他相关学科课程为支撑,逐步探索建立大中小学、本硕博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课程思政实施链条。

为此,要紧密结合课程思政要求及各学科实际情况,组织编审国家级的课程思政教材,推动研制规范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为各学科落实课程思政任务提供蓝本和依托。强化管理创新,把课程思政与专业发展、课程设置更好地统一起来,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有效地融入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等过程,着力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问题。

(2) 全面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实施取向

课程实施取向是落实课程指南、计划、方案过程中所依循和彰显的价值取向。课程思政建设所内涵的价值规定性决定了教师不能脱离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进行“任意发挥”,甚至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而是致力于通过严格落实课程计划,确保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此,以课程思政引领课程管理创新,首要之务在于严格落实和坚决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指导纲要、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教材资料开展教学,紧紧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学科中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进行“持续勘探”,不断深入挖掘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围绕课程专业知识体系建立价值谱系,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的创新融合与无缝衔接,提升课程思政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 着力抓好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各学科教师能否具备合格的思想政治素养,是课程实施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为此,要着力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引导广大教师积极认同、主动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形成推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合理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德育,持续深入地挖掘德育元素、开展德育研究。着力加强师资培训,全面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与理解,大力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支持与认同,将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纳入教师教育与教师资质培训全过程。着力强化教师合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形成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享共用的交流机制。着力选树课程思政先进典型,为各类课程树立起启发性强、易于效仿的示范案例,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着力引导和鼓励教育教学研究,广泛发动专业课教师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研究,推动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转化应用。


三、在课程评价上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

课程评价是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的指挥棒,在整个课程管理中具有导向性、引领性作用。以课程思政引领课程管理创新,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以立德树人成效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立德树人成效与教师考核评价相结合,确保课程思政计划有效落实,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发展。

探索制定“一元主导、多维并举”的课程评价标准。制定课程评价标准是课程评价的核心环节。一般来说,课程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课程本身的评价标准,主要指对课程设计、实施及其效果的评价;二是学生的评价标准,主要指对学生学习、成长与发展的评价;三是教师的评价标准,主要指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工作的评价。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来说,这三个标准的建立都十分重要,不可或缺。构建“一元主导、多维并举”的课程评价标准,就是要以立德树人成效为主导,将立德树人成效贯穿于课程思政评价全过程。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灵魂,基于立德树人成效的人才培养效果应当成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涵盖课程设计与实施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多个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为学生评价的主要标准,把“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标准,进而以课程评价导向带动课程实施与课程设计改革发展。

准确把握课程评价的导向性与专业性、规范性与灵活性。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引领导向功能,需要评价主体秉持科学、灵活的评价原则。为此,课程评价必须坚持导向性与专业性相统一。一方面,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性举措,关乎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发展导向、育人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另一方面,鉴于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评价还应坚持科学性、专业性原则,充分依靠专家学者,秉持发扬专业精神,研制推广专业标准,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在课程评价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制订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同时,课程评价还须坚持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既要严格落实课程评价标准中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基本精神,着力体现课程评价应有的规范性,又要挖掘和拓展课程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 邮编:416000